編者按: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百余年來,中國留學事業從“開眼看世界”的篳路藍縷,邁向“平視世界”的從容篤定。數百萬留學人員以知識為橋、以使命為帆,在科技攻關、教育革新、產業轉型中書寫家國情懷。本期封面專題聚焦留學人員從能力淬煉到全球視野、從創新合作到民間外交的進階歷程,在與國家發展的同頻共振中展現不同時代的留學價值。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聚天下英才而用之”,留學不僅是個人成長的階梯,更是民族復興的動能。站在新起點,留學人員當繼續以赤子之心,答好“為中國與世界互聯互通”的時代命題。
1978年,改革開放的春雷將沉睡的中國喚醒,也翻開了中國留學事業的嶄新篇章。這一年的6月23日,時任中共中央副主席的鄧小平同志作出了擴大派遣留學人員的戰略決策,中國留學史自此進入一個全新的時代。同年12月26日,首批52名訪問學者遠赴美國,以探路者的姿態叩響世界之門。40多年間,中國留學人員累計超過800萬人。
站在新時代回望,留學之路已非坦途。21世紀以來,全球經濟增速放緩,地緣沖突頻發,“逆全球化”思潮暗流涌動,留學人員身處的國際環境和輿論環境愈發復雜,面臨的困難和風險挑戰日益嚴峻。《中國留學回國就業藍皮書(2023)》數據顯示,約有67.25%的留學人員遭遇簽證限制,46.50%的留學人員回國時遭遇過海外阻礙人才輸出。
在此背景下,留學的意義到底是什么?《2021年度全國留學報告》給出了耐人尋味的答案:2019年至2021年間,“拓展國際視野”和“豐富人生經歷”成為最主要的留學目的,同時,以“未來就業前景更好”作為留學目的的人數占比逐年下降。這一變化背后,既反映了個人對多元教育的追求,以及國家留學政策的紅利釋放,更映射了民族復興進程中年輕一代對自我價值的確認與世界坐標的重新審視。
從先輩們“開眼看世界”的渴望,到如今能以平視的姿態對話世界,新時代留學人員既是國際格局變遷的見證者,更是民族復興征程的參與者。當高質量發展成為時代命題,如何錨定留學方向?如何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些叩問不僅關乎個體的人生選擇,更與國家的未來圖景緊密相連——這是時代留給當代留學人員的一道必答題。
留學之問:在新時代中尋找個人坐標
毋庸置疑,留學人員對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是全方位的。
回望改革開放之初,當我們踏出國門時,多是對西方發達國家的仰視。這一對比的落差,恰恰成為激勵一代代中國學生遠赴重洋的動力——渴望汲取先進的知識技能、管理經驗與發展理念,渴望在時代浪潮中尋找施展抱負的舞臺。彼時的留學人員身上,既凝聚著對詹天佑、錢學森等留學先輩的崇敬之情,也洋溢著抓住歷史機遇的興奮,更懷揣著為祖國追趕世界的使命。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經濟邁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出境出國人數屢創新高,留學群體規模持續擴大并呈現出新的特征,已形成公派留學為主導、自費留學為主體的格局,留學目的地從歐美擴展至全球多國,專業選擇從傳統學科延伸至人工智能、量子技術等前沿領域。據《海歸中國》調查,進入21世紀以來,我國留學從“精英化”走向“大眾化”,海歸群體也從高精尖人才拓展至各個層面人才。
然而,大進大出留學潮掀起的當下,結構性矛盾也隨之顯現:一方面,具備國際競爭力的高端人才依然稀缺;另一方面,部分專業優勢不足的留學人員面臨就業困境,社會上有關“海歸光環褪色”“海龜變海帶”的討論屢見不鮮。
對于新時代留學人員而言,留學的價值早已超越“鍍金”的功利性,轉向能力提升與視野拓展。在跨文化交流中進行多元文明碰撞,完善自我對世界的認知,才是留學帶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是新時代留學價值的核心所在。
“多見者博,多聞者智。”留學積累的前沿專業知識和技能、國際視野、海外資源、跨文化交流能力與創新意識等獨特優勢,都將在未來轉化為個人發展的強勁動力,助力留學人員在時代浪潮中占據先機。
談及出國留學,人們首先聯想到的就是“國際視野”。《2019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數據顯示,“具有國際視野”已成為海歸群體發展的最主要優勢。在日益復雜的國際形勢下,我國對具備全球視野的人才需求愈發迫切。從科技創新驅動到產業轉型升級、企業全球化布局、全球治理體系完善、民間外交拓展及人文交流深化,新時代留學人員憑借“國際視野”這一核心競爭力成為中國式現代化發展過程中的關鍵支撐。
此外,“思維方式”也列入留學的主要優勢之中。“走出去”方能觀照更全面的世界。作為中國式現代化與西方現代化的直接體驗者,留學人員具備內引外聯、融通中外的獨特優勢。時任國網智能電網研究院功率半導體研究所副所長兼芯片設計研究室主任的金銳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說道:“東西方不同文化的交融下,我汲取到很多新的東西,也讓我可以更清醒客觀地反觀我們的一些優勢。”這種跨文化體驗使留學人員學會接受并理解東西方差異下人們不同的價值觀以及對相同事物不同的思維和處理方式。
上海交通大學農業與生物學院長聘教軌副教授操義平也認為:“有機會,還是要讓學生出去看看,不是只看表象,而是要仔細觀察、深入思考、科學判斷。”既要看到西方發達經濟體的成熟之處,也要看到存在的問題,我們方能在清醒與自信中錨定奔跑的方向。
如今,“可以平視世界”成為新時代留學人員的鮮明標識。隨著我國基礎設施完善與國民獲得感提升,人們對發達經濟體的認知漸趨理性。尤其是在2000年后成長起來的這批留學人員表現得自信很多。這種自信首先體現在物質上,其次體現在知識上。
然而,如何將個體自信升華為集體自信,將淺層自信淬煉為文化自信,將對內自信轉化為對外自信,讓中華山河的雄峻氣質感染世界,讓民族復興的壯闊圖景觸動人心,仍是需要深研的命題。曾獲2013年度“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的上海科技大學信息科學與技術學院副教授寇煦豐說:“前輩的努力讓今天的我們可以平視世界。我們需要做的,就是讓世界也能同樣平視今天的中國,重視未來的中國。”
在新的全球化時代,當留學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夢想,也不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我們就需要重新審視留學的意義,明確“通過留學收獲什么、提升什么”。
對此,中國青年社會活動家柳茜的經歷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放棄年薪幾十萬的工作投身公益事業,一次留學,使柳茜的人生軌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緣由可以追溯到她曾留學的哈佛大學肯尼迪政府學院(簡稱“HKS”)的院訓“問問你能為你的國家做什么(Ask what you can do for your country)”。她說,在HKS大家討論的不再是:我想怎么樣;我能得到什么?更多的是:我能為社會做點什么;我該如何與社會連接,讓社會能因我而不同……
所以,我們可以回答:留學的價值在于看見世界的多元可能,更在于以所學反哺社會,讓個體選擇與時代需求同頻共振。
當然,留學只是一段經歷的選擇,每一位留學人員都是獨立的個體。當“90后”“00后”成為留學的主力軍,新時代留學人員更注重個人興趣的契合與自我價值的實現,并將認同感、歸屬感作為重要選擇依據,社會也須以理性的視角客觀看待留學群體的多元追求,讓每一位留學人員在實現自我價值的過程中書寫個人與時代共生共振的故事。
海歸潮涌:雙向奔赴的時代答卷
1999年第10期《神州學人》雜志上,有一位特殊人物用文字記錄了自己的生平——國際滯彈性內耗研究領域創始人之一、中國科學院院士葛庭燧。他于1941年赴美留學,1949年毅然回國。此后,他幾度獲得返美機會,都在與海外好友的交流中充分感受到中國科研機制的不足。于是,1980年,年近七旬的葛庭燧從沈陽調到安徽合肥科研基地工作后,和同事們、學生們一起組建了固體物理研究所,成立了內耗研究實驗室,向內耗研究領域的高峰繼續攀登。
從新中國成立到改革開放,葛庭燧的經歷跨越了國家發展的幾個關鍵時期。他的一生印證了當年無數留學人員的共同選擇:始終將個人理想融入國家發展洪流。正如北京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蔣凱曾總結,近代中國政治、經濟、文化、教育和軍事等方面的發展,無不與留學教育有關,無不與留學生的貢獻有關。
改革開放40多年來,廣大留學人員在教育、科研、管理、創業等各個領域以學術交流、經貿合作、技術合作、智力支持等多種形式搭建中外橋梁、投身國家建設,已在全球各地形成人才網絡,為我國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作出了不可替代的貢獻。
1987年10月剛剛回國的白春禮還是一名海歸“新秀”,但他研制了國內第一臺計算機控制掃描隧道顯微鏡,為中國在這一領域填補了空白。2009年12月,地球物理學家黃大年回到母校吉林大學,出任地球探測科學與技術學院全職教授,開始對國家急需的“地球深部探測儀器”進行重點攻關。以他們為代表的留學回國人員在國家科技戰略制定與有效執行上作出了重要貢獻,搭建起一大批新型科研平臺,推動中國基礎科研水平從“跟跑”到“并跑”的跨越,實現了領先世界的科研突破。
同樣,寇煦豐在2016年2月回國后,先后與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實驗觀測到量子反常霍爾效應的零級量子平臺和對應的量子拓撲相變;首次在基于拓撲絕緣體磁性異質結的體系中實現了電流驅動磁性反轉,效率比傳統磁性金屬基材料提高了1000倍;制備了首個基于窄禁帶半導體異質結的室溫自旋電子器件;與上海集成電路研發中心共同開發了我國首個低溫CMOS器件通用模型數據庫與集成電路設計平臺,為我國在相關信息技術領域的發展提供了堅實基礎。
因《大學》這部紀錄電影而備受關注的蔡崢,2019年6月回國加入清華大學天文系。2023年,他和團隊借助全波段數據,首次直接探測到早期宇宙中星系周圍氣體進入星系的詳細過程,為理解星系“生態系統”及星系演化邁出重要一步。他曾說:“如果你在國內沒有自己能主導的設備,用國外的設備做到了頂尖,又能怎么樣?”因此,回國以來,他積極投身推動MUST(寬視場巡天望遠鏡)項目的建設。
據全球化智庫(CCG)統計,在2023年新晉兩院院士中,57.9%具有留學經歷,81.4%的新晉中國科學院院士、39.2%的新晉中國工程院院士曾在海外留學;在2023年度國家自然科學獎獲獎項目的第一負責人中,80%擁有留學背景,在國家技術發明獎獲獎項目及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獲獎項目的第一負責人中,約40%有留學背景。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統計,截至2023年,70%以上的國家重點項目學科帶頭人、40%的國家科技獎獲獎項目第一完成人、70%以上的教育部直屬高校校長和大部分三甲醫院院長,都是留學回國人員。
在引入世界前沿知識的同時,許多留學回國人員也將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治學方法融入國內教育體系。其中一部分人因突出的業務能力和管理水平而走上各級領導崗位,為中國高校注入新鮮血液,成為推動我國教育發展、人才機制改革創新的重要力量。
2002年,留日博士李建保出任青海大學校長,后轉任海南大學校長,成為教育部推動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留學人員服務地方的典范。
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的實踐更將“洋為中用”推向深入。2004年,姚期智放棄普林斯頓大學終身教職加盟清華。20多年來,他先后創辦了清華學堂計算機科學實驗班、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學堂班、清華大學量子信息班。2024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給姚期智的回信中表示,“希望你堅守初心使命,發揮自身優勢,帶領大家繼續探索創新人才自主培養模式,推動學科交叉與前沿創新,打造高水平的人才培養和科技創新基地,為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建設教育強國科技強國作出新的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留學人員也曾是中國創業大潮中高新技術與新經濟的主流,對推動中國當代創業大潮的興起和全社會重視創業文化氛圍的形成起到了積極作用。《海歸中國》曾提出,追求個人價值、創造社會效應越來越成為成熟型海歸人才攜帶技術及經驗回國“歸零”開始的核心驅動。
在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獲得博士學位的張朝陽,1996年8月手持風險資金回國創建愛特信公司,并于1998年正式推出搜狐網。
畢業后留在德國工作的劉俊偉,2003年底回國參加了第六屆留交會,他帶著自己的創業想法在各個展臺與地方洽談,尋求機會。2004年底,他和團隊回國開啟創業之旅。20多年來,劉俊偉團隊在數字孿生領域堅持創新,獲累累碩果,他本人也榮獲“北京市留學人員創新創業特別貢獻獎”。
2014年,劉陶然獲得美國芝加哥大學金融學碩士學位后回國,2018年正式進入蘭格,推動設立“集采”和“云商”兩大板塊,將交易、物流、集采以及金融科技等多元化服務融為一體,形成了一個綜合性的數字化服務平臺。2022年,在劉陶然的帶領下,蘭格與騰景數科聯合打造推出一款AI智能大數據預測平臺產品——“鋼鐵智策”,引領中國鋼鐵行業產業主動貼近新技術發展。
隨著“一帶一路”建設的推進,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開始“走出去”,邁向更廣闊的世界舞臺。留學人員在助力中國企業在世界舞臺長袖善舞方面同樣擁有廣闊空間。
隨著新媒體的發展,留學人員開展民間外交的新陣地逐漸轉移。他們長期處于國外的社會文化和輿論環境中,為適應并融入當地社會,往往會更多使用海外網絡社交平臺,更多結交國際朋友,長期處于多元的話語環境和文化互動中。就職于上海科技大學的留法海歸聶焱說,他自己經常在社交媒體上宣傳祖國日新月異的發展變化,獲得了許多外國友人的點贊和關注。
新時代留學人員,尤其是“00后”這一批“新晉”留學人員,成長于互聯網、移動互聯網蓬勃發展時期,對社交媒體有著天然的親近感。基于這一特點,如何進一步放大民間外交靈活多樣、潤物無聲、敏感性低的特點,發揮留學人員作為中外人文交流的橋梁紐帶和重要使者的天然優勢,使其成為民間外交的“數字使者”,以緩和國家間關系,增進中外民眾相互理解及互信友好,成為社交媒體平臺上的又一個“熱門”賽道。
像這樣具有“待爆”潛力的賽道仍有許多等待留學人員發掘和“下場”。時任上海世華國際金融顧問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蘇珊曾說,在出國時仿佛擠進了一座非常精彩的劇院,那里坐滿了人,每個人都在認真看自己的戲。想擠進那里,要花很大的代價。但是,當你回到祖國時,就發現劇院全空著,可是戲依然很精彩,好多人都站著說他們沒有座位,其實你只要坐下來,那就會是張非常好的椅子。
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中,新質生產力被賦予了核心地位,其中重點提及了智能網聯新能源汽車、前沿新興氫能、新材料、創新藥、生物制造、商業航天、低空經濟、量子技術、生命科學、大數據、人工智能等10多個產業領域,為留學人員的專業選擇提供了清晰的參考坐標。
從“開眼看世界”到“留學救國”“留學興國”“留學富國”再到“留學強國”,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如今,無論選擇回國深耕還是海外蓄力,留學人員都擁有施展才華的廣闊空間。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原副主任李忠杰曾在本刊撰文指出,黨的十六大后,各種人才活動的空間將大大擴展,人們將更多地以國際水準為坐標從事活動,進出國門也不是什么難事。既可以回國工作,也可以從事中外交流與合作,還可以在外以其他方式幫助國家建設。各種人才的潛能都可以在更大的范圍內得到展示和發揮。
或許很少有人知道,1993年葛庭燧80壽辰時,錢學森在寫給他的一封信里說:“我永遠也不能忘記是你引導我回到祖國的懷抱……”2008年,李建保也為本刊紀念改革開放30周年的專題撰文寫道:“前途不可測,路從腳下起。做好每一天,積極看未來。把自己的命運與事業結合起來,與社會結合起來,與自己的民族、自己的祖國和人民結合起來,就會很自信,就會更充實。這是我的體會。”
精神需要代代傳承,新時代的中國和世界,也需要更多具有國際視野、深諳國際規則、熟悉多元文化環境的國際化人才,而留學人員以其對中外文化的深度認知、對國際規則的諳熟以及豐富的海外資源等獨特優勢回應著這一需求,扮演著聯通中國與世界的重要角色,不斷推動中國朝著更加國際化的方向發展。
千帆競發浪潮涌,百舸爭流正逢時。“世界是你們的,也是我們的,但是歸根結底是你們的。你們青年人朝氣蓬勃,正在興旺時期,好像早晨八九點鐘的太陽。希望寄托在你們身上。”1957年11月17日,毛澤東在莫斯科大學面對數千名中國留學生代表發表的這段講話傳誦至今。新時代,留學人員將繼續以自己獨有的優勢與方式,努力帶動國內各個領域追趕乃至引領時代潮流。
政策暖流:新時代留學的制度護航
早在上世紀80年代初,國家即洞察到在外留學人員潛在的價值與優勢,開始探索引導在外留學人員了解、關心及參與祖國建設事業的工作。從1987年起,教育部的出國團組把為留學人員為國服務牽線搭橋作為一項重要任務。
鄧小平發表南方談話后,90年代后期,尤其是黨的十五大召開后的5年間,留學人員回國的特征從“開先河”升級為“常態化”。1995年,國家教委支持了第一個留學人員為國服務團——留德學人回國考察團。次年,國家教委冠以該類短期回國服務計劃一個響亮的名稱——“春暉計劃”并正式全面實施,至今已走過近30年歷程。現任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曾于1999年受“春暉計劃”資助,率領“留德汽車工業博士工程師合作交流團”回國考察,正是此行促成了萬鋼2000年下決心回國工作。
在國家頒布的一系列政策中,“多種形式”“適當方式”“回國創業”“為國服務”的字樣頻繁出現。國家對留學人員的支持與期望,從呼吁和鼓勵廣大留學人員回國服務,轉向“不求所有但求所用”。
1997年,黨的十五大報告中明確提出“鼓勵留學人員回國工作或以適當方式為祖國服務”的方針。
政策的溫度,往往隱于細節之中。1999年2月,時任國務院副總理李嵐清在人民大會堂與參加全國留學回國成果匯報會的代表座談時,再次作出承諾:我們歡迎留學人員回國工作,也歡迎他們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
2003年10月,胡錦濤在澳大利亞訪問期間,對參加會見的留學生代表說:海外的學子是祖國的寶貴財富,希望你們刻苦攻讀,早日成材,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為你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歡迎你們學成以后回國創業,也歡迎你們以各種方式報效祖國。這一年,教育部設立“國家優秀自費留學生獎學金”。獲獎者、留德學子董一梁在得知獲獎的消息后,第一時間打電話給母親,告訴了她這個喜訊,他說:“我要讓母親知道我有多么自豪。今天,我們不再孤單和無助,因為祖國向我們真切表達了她對我們的認同和支持。它的意義遠遠不是金錢可以衡量的。今天的一小步,對于中國的未來,將是意義深遠的一大步。”
2009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提出了針對海外學子的“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正是這一年,我國的人才政策也開始從強調“回國服務”轉變為強調“為國服務”,從強調“人的回歸”轉變為同時強調“才的回歸”。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更加重視留學和人才工作,把留學教育和人才培養作為一項重要的戰略任務。2013年10月21日,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提出了“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留學工作新方針。
近年來,我國進一步加強高水平對外開放,出入境簽證越來越便利,從中央到地方,都在為廣大留學人員回國發展和為國服務提供有力保障,搭建廣闊舞臺,形成政策合力。
2021年,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發布的相關政策中明確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的要求;2024年,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0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將留學回國人才納入國家統一的就業政策體系,促進留學回國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強調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新時代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推動解決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等。
地方政府也各顯神通。今年,北京市發布《關于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的意見》,全面支持留學人才在京創新創業;天津市發布《關于加快引進培養用好人才服務新質生產力發展的若干措施》,其中提到,支持新引進來津就業創業的留學回國人員申報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啟動支持計劃等人才項目;廣東深圳進一步優化人才引進辦理工作,留學回國人員引進直接辦;上海浦東將在留學回國人員落戶中對青年人才優先加大支持,為青年海歸人才提供政策保障;浙江義烏開設留學生招聘專區,常態化開展“天下英才義烏行”“萬名留學生義烏行”等校企對接交流活動,為有意向回國發展的留學人員解決就業問題;浙江嘉興推出了留學人員“歸國第一課”培訓基地,幫助留學回國人員更好融入國內環境……神州學人網人才頻道定期匯總各地最新政策和活動動態,為廣大留學人員提供精準的信息服務與導航。
40年間,從手寫推薦信到“一網通辦”,從“春暉計劃”到“十部門新政”的體系化護航,政策的每一次轉身,都在為遠航者調整風帆。而那些跨越重洋的游子們,也正以知識為楫、以使命為帆,在時代的浪潮中書寫著新的傳奇。身處國際競爭前沿的留學人員,首當其沖地感受到全球挑戰,更加直面與全球人才同場競爭,但也更有機會先一步抓住新機遇。要想牢牢把握機遇,還需要我們對當前形勢和政策有著正確、深入的認識與了解。而新時代,將永遠是留學人員“發揮作用”的最佳時機。
黨的十八大召開后不久,本刊曾對清華大學國情研究院院長胡鞍鋼作了專訪。作為一名回國多年的留學人員,他始終認為,要找到人生的大舞臺才能大有作為,而他的人生口號“與中國興盛同行”,正是無數心懷赤子之心的留學人員的真實寫照。
當前,中國正以高質量發展和高水平對外開放,奮力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全面邁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一進程極大鼓舞和激發了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向心力、凝聚力。廣大留學人員既是新時代的追夢人,更是民族復興的筑夢人。無論選擇學成回國,還是留在海外繼續拼搏,都將成為中國發展改革的中流砥柱。
留學,早已超越了單純提升國家行業領域水平的手段范疇,而成為一個大時代的鮮明標簽,是實現民族復興和中國夢的必備重器,是中國在世界面前展現大國風范的“標準配置”。
新時代,期待有越來越多的中國學生走向世界、面向世界、擁抱世界,用他們的激情與熱血、使命與擔當,鑄就中國的未來。(本刊記者 伍依然)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留學發展歷程
1978年
●6月23日,鄧小平作出擴大派遣留學生的戰略決策。教育部隨后向國務院提交《關于加大選派留學生數量的報告》,確定了選派計劃。
1984年
●國務院明確自費留學是培養人才的渠道,并給予與公派留學人員同等待遇。
1985年
●取消自費留學資格審核,允許公民自行申請出國留學。
1986年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改進和加強出國留學人員工作若干問題的通知》印發,提出“按需派遣、保證質量、學用一致”的出國留學人員工作方針。
1989年
●3月,國家教委成立中國留學服務中心(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
1992年
●鄧小平南方談話,推動“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方針寫入1993年中共十四屆三中全會文件。
1993年
●1月17日,江澤民在同參加留學回國人員新春聯歡會的代表交談時,向廣大留學青年發出殷切召喚:作為當代中國的青年,更應為國家的社會主義文明的發展作出更大的貢獻。
●國家教委開始組織駐外使領館教育處組開發“留學人員信息管理系統”。
●國家教委發布《關于自費出國留學有關問題的通知》,簡化自費留學審批流程。
1995年
●國務院決定在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成立“留學人員投資事務處”。
1996年
●國家留學基金管理委員會成立,全面試行“個人申請、專家評審、平等競爭、擇優錄取、簽約派出、違約賠償”的國家公費出國留學選拔與管理辦法。
1997年
●教育部正式全面實施“春暉計劃”。
1998年
●教育部決定擴大“春暉計劃”資助范圍,加大資助力度。
1999年
●教育部《面向21世紀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全面啟動,將留學工作納入國家教育戰略并置于重要位置。
2001年
●《關于鼓勵海外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為國服務的若干意見》發布,支持留學人員以多種形式(如短期服務、技術合作)為國效力,突破傳統回國工作限制。
2002年
●取消對自費留學人員收取“高等教育培養費”,進一步降低自費留學門檻。
2003年
●胡錦濤在澳大利亞訪問期間會見留學生代表時表示:祖國的現代化建設為你們提供了施展才華的廣闊天地,歡迎你們學成以后回國創業,也歡迎你們以各種方式報效祖國。
●首次針對自費留學生設立國家級獎勵,覆蓋31國。
●教育部制定“擴大規模、提高層次,保證重點、增強效益”的國家公派留學工作新思路。
2007年
●“國家建設高水平大學公派研究生項目”出臺,每年選派5000名研究生赴海外一流高校深造,成為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公派研究生項目。
2009年
●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提出針對海外學子的“海外赤子為國服務行動計劃”。
●人才政策開始從強調“回國服務”轉變為強調“為國服務”,從強調“人的回歸”轉變為同時強調“才的回歸”。
2010年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再一次將留學工作作為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重點,推動雙向留學交流。
2013年
●10月21日,習近平在歐美同學會成立100周年慶祝大會上提出“支持留學、鼓勵回國、來去自由、發揮作用”的留學工作新方針,并指出:我們熱誠歡迎更多留學人員回國工作、為國服務。在億萬中國人民前行的偉大征程上,廣大留學人員創新正當其時、圓夢適得其勢。
2014年
●1月16日,習近平在給全體在德留學人員回信中指出:你們在來信中表示要堅持愛國、堅持理想、堅持學習、堅持創新,希望大家把這些信念付諸行動,志存高遠,腳踏實地,刻苦攻讀,積才廣學,早日用所學所得報效祖國和人民。
●12月,全國留學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統籌謀劃部署了出國留學與來華留學工作。這是新形勢下留學工作適應國家發展大勢與黨和國家工作大局的戰略決策。
2016年
●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正式印發《關于做好新時期教育對外開放工作的若干意見》,其中有關留學工作的目標是:到2020年,我國出國留學服務體系基本健全,來華留學質量顯著提高。
2017年
●7月12日,國務院常務會議確定要強化人才支撐,實施留學人員回國創業創新啟動支持計劃。
●12月30日,習近平在給莫斯科大學中國留學生的回信中說道:我從中讀出了祖國日益強大帶給你們的自豪之情,也感受到了海外學子們心向祖國、追求進步的強烈心聲。希望你們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胸懷大志,刻苦學習,早日成長為可堪大任的優秀人才,把學到的本領奉獻給祖國和人民,讓青春之光閃耀在為夢想奮斗的道路上。
2019年
●教育部等五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做好當前形勢下高校畢業生就業創業工作的通知》,將留學歸國人員全面納入公共就業人才服務體系,同等提供就業創業服務。
●教育部留學服務中心推出“互聯網+留學服務”政務平臺,實現留學服務一網通辦。
2020年
●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出臺《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強調出國留學仍將是我國培養現代化人才的重要渠道。
2021年
●10月22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關于職業院校畢業生參加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有關問題的通知中提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要合理制定公開招聘資格條件要求,不得將畢業院校、國(境)外學習經歷、學習方式作為限制性條件。
2022年
●5月18日,習近平在給南京大學留學歸國青年學者的回信中說:得知你們以李四光、程開甲等老一輩科學家為榜樣,在海外學成后回國投身科教事業,在各自崗位上努力報效祖國、服務人民,取得豐碩成果,我感到很欣慰。你們在信中表示,生逢偉大時代是人生之幸,留學歸國青年要心系“國家事”、肩扛“國家責”,這些話講得很好。希望同志們大力弘揚留學報國的光榮傳統,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貢獻智慧和力量!
2023年
●10月21日,習近平在致歐美同學會成立110周年的賀信中指出:希望廣大留學人員弘揚留學報國傳統,愛國為民,自信自強,開拓奮進,開放包容,投身創新創業創造時代洪流,助力中外文明交流互鑒,在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中書寫人生華章。
2024年
●6月11日,習近平在給中國科學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姚期智的回信中說道:你回國任教二十年來,將愛國之情化為報國之行,在清華大學潛心耕耘、默默奉獻,教書育人、科研創新都取得了豐碩成果,向你表示誠摯問候。
●11月,中共中央組織部、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等10部門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意見》,明確將留學回國人才納入國家統一的就業政策體系,促進留學回國人才高質量充分就業;強調各地區、各有關部門要充分認識新時代進一步做好留學人才回國服務工作的重要意義,推動解決留學人才回國工作存在的突出問題等。
來源:《神州學人》(2025年第6期)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報刊社主辦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m.junhanjc.com All Rights Reserved.